对联网2024新年对联-春联-横批!

首页 > 美文 / 正文

舔碗散文经典名篇摘抄

2024龙年最新对联网 美文 对联网 www.304j.com

  父親有個生活習慣,那就是舔碗,不管是吃什麽飯,也不管是在家裏還是在外邊,每每吃完飯,他都要将吃完飯的碗舔得幹幹淨淨,仿佛水洗過似的,那種珍惜糧食的美德,與而今倡導的光盤行動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
  父親出生在秦嶺深處的商洛山中,自小生活清貧,他在弟兄四個當中排爲老二,伯父被拉壯丁後,12歲的父親便成了頂門杠子,開始爲守寡多年的祖母分擔憂愁。盡管一年辛苦到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勞作,打下的糧食還是少得可憐,在存留了種子之後就所剩無幾了,往往在開春時節就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,這樣,一家人就得在春荒中苦度時光。

  1953年,是春荒來得早也是最厲害的一年。那一年剛過完年不久,家裏的糧食就捉襟見肘,好不容易熬到三月,天越來越長,眼看着兩個叔父的眼睛發綠,渾身開始浮腫,祖母便急了,再這樣下去非出人命不可,就讓父親去他的表叔家裏借糧食。

  父親将盛糧的口袋系在腰上,一路小跑似的來到表叔家,将原委說給表叔後,表叔答應借給他一鬥包谷,條件是到麥季要還他一鬥麥子。隻要能渡過饑荒咋樣都行,這樣父親想都沒想就答應了,可吃過飯後表叔卻反悔不借給他了。他問表叔怎麽反悔了?表叔說從你吃飯的碗來看,你就不像沒啥吃的人。父親疑惑地看了一眼小桌上的飯碗,這才發現,表叔的面前幹幹淨淨,沒有掉下一滴飯菜,連碗都舔得像水洗了似的。看看自己的面前,洋芋皮、飯粒撒了一地,再看看自己的碗底,還有不少米粒。這時,父親的臉一陣發燙,他知道再說什麽都是多餘,就告别了表叔,空手回到了家。而祖母和兩個叔父都在盼着他,等着借來的糧食下鍋哩,卻等來了一場空。祖母實在是不想将兩個叔父餓死,就無奈地答應了鄰村一個遠房親戚的要求,将三叔父過繼給他當了養子,這才換回了一鬥包谷和一鬥麥子,讓一家人度過了饑荒。

  有了這次經曆,父親從此像換了個人似的,開始沉默寡言,尤其是對糧食更加珍惜了。從此便開始學會了舔碗,無論何時何地,他都要将自己吃過的飯碗,舔得幹幹淨淨,即使在後來生活好轉、吃飽肚子已不是什麽問題,他都始終堅持這一習慣。那是上世紀80年代初,身爲鄉鎮幹部的他,要經常參加縣上的會議,每每在吃完飯之餘,他都要将飯桌上的剩飯剩菜收拾到一塊兒,留給自己吃。剛開始有人不理解,覺得身爲幹部的他太丢人,就反映給了縣上的一位領導,領導以爲他肚子大,吃不飽,就找他談話詢問是怎麽回事,他說他實在不忍心看到浪費糧食,領導說那也不能這樣做,影響不好。父親給那位領導講了自己的借糧遭遇後,深深地感動了那位領導,他非但沒有責怪父親,還在三級幹部大會上表揚了父親,并號召全縣幹部要像父親學習。

  父親的舔碗習慣,不但影響了其他人,更影響了我們家,他經常在飯桌上給我們講解那次借糧的經曆,爲的是要我們節約每一粒糧食,要知道每一粒糧食的來之不易,養成節約糧食的習慣,從小懂得粒粒皆辛苦。在他那種優良品德的影響下,我們姊妹幾個從小就學會了節約,對母親做的飯菜從不挑剔,這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我們的下一代身上也得到了繼承和發揚,珍惜每一粒糧食成爲我們家的優良傳統。

  而今父親早已作古,糧食已不再是那樣的稀缺,但父親的舔碗習慣卻一直在我們家流傳着,雖然有點不雅,但愛惜糧食和勤儉持家的風尚,卻成爲我們的傳家之寶,時間越久越顯得彌足珍貴

  父亲有个生活习惯,那就是舔碗,不管是吃什么饭,也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边,每每吃完饭,他都要将吃完饭的碗舔得干干净净,仿佛水洗过似的,那种珍惜粮食的美德,与而今倡导的光盘行动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  父亲出生在秦岭深处的商洛山中,自小生活清贫,他在弟兄四个当中排为老二,伯父被拉壮丁后,12岁的父亲便成了顶门杠子,开始为守寡多年的祖母分担忧愁。尽管一年辛苦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劳作,打下的粮食还是少得可怜,在存留了种子之后就所剩无几了,往往在开春时节就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,这样,一家人就得在春荒中苦度时光。

  1953年,是春荒来得早也是最厉害的一年。那一年刚过完年不久,家里的粮食就捉襟见肘,好不容易熬到三月,天越来越长,眼看着两个叔父的眼睛发绿,浑身开始浮肿,祖母便急了,再这样下去非出人命不可,就让父亲去他的表叔家里借粮食。

  父亲将盛粮的口袋系在腰上,一路小跑似的来到表叔家,将原委说给表叔后,表叔答应借给他一斗包谷,条件是到麦季要还他一斗麦子。只要能渡过饥荒咋样都行,这样父亲想都没想就答应了,可吃过饭后表叔却反悔不借给他了。他问表叔怎么反悔了?表叔说从你吃饭的碗来看,你就不像没啥吃的人。父亲疑惑地看了一眼小桌上的饭碗,这才发现,表叔的面前干干净净,没有掉下一滴饭菜,连碗都舔得像水洗了似的。看看自己的面前,洋芋皮、饭粒撒了一地,再看看自己的碗底,还有不少米粒。这时,父亲的脸一阵发烫,他知道再说什么都是多余,就告别了表叔,空手回到了家。而祖母和两个叔父都在盼着他,等着借来的粮食下锅哩,却等来了一场空。祖母实在是不想将两个叔父饿死,就无奈地答应了邻村一个远房亲戚的要求,将三叔父过继给他当了养子,这才换回了一斗包谷和一斗麦子,让一家人度过了饥荒。

  有了这次经历,父亲从此像换了个人似的,开始沉默寡言,尤其是对粮食更加珍惜了。从此便开始学会了舔碗,无论何时何地,他都要将自己吃过的饭碗,舔得干干净净,即使在后来生活好转、吃饱肚子已不是什么问题,他都始终坚持这一习惯。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,身为乡镇干部的他,要经常参加县上的会议,每每在吃完饭之余,他都要将饭桌上的剩饭剩菜收拾到一块儿,留给自己吃。刚开始有人不理解,觉得身为干部的他太丢人,就反映给了县上的一位领导,领导以为他肚子大,吃不饱,就找他谈话询问是怎么回事,他说他实在不忍心看到浪费粮食,领导说那也不能这样做,影响不好。父亲给那位领导讲了自己的借粮遭遇后,深深地感动了那位领导,他非但没有责怪父亲,还在三级干部大会上表扬了父亲,并号召全县干部要像父亲学习。

  父亲的舔碗习惯,不但影响了其他人,更影响了我们家,他经常在饭桌上给我们讲解那次借粮的经历,为的是要我们节约每一粒粮食,要知道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,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,从小懂得粒粒皆辛苦。在他那种优良品德的影响下,我们姊妹几个从小就学会了节约,对母亲做的饭菜从不挑剔,这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的下一代身上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,珍惜每一粒粮食成为我们家的优良传统。

  而今父亲早已作古,粮食已不再是那样的稀缺,但父亲的舔碗习惯却一直在我们家流传着,虽然有点不雅,但爱惜粮食和勤俭持家的风尚,却成为我们的传家之宝,时间越久越显得弥足珍贵

标签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