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联网2024新年对联-春联-横批!

首页 > 对联 / 正文

一副老对联作文

2024龙年最新对联网 对联 对联网 www.304j.com

  对联前面冠以“老”字,不是因为怀旧,是这副对联的确有历史了。

  对联曰:“志耕莘野三春雨 乐读尼山一卷书”。是元圣祠道义门上的,有不少人知道;也有很多人不知道。时不时想起还有想说的话儿。

  史前下来,在夏尚无文字可考,到了商才有了甲骨文,被说成是“惊天地泣鬼神”的大事! 而辅佐成汤建功立业称王天下的就是元圣祠里供奉的伊尹。这位被尊为元圣贤祖的历史之初的人杰,不仅享有中华第一名相荣誉,在政治上践行了和谐大同理念,完成了太平盛世功业,更被历史记住的是“厨圣、中药汤液发明人,创造使用甲骨文,创建了辉煌壮观的商都”等等一系列光耀千秋的大事情!在《嵩志》里被誉为“乐道尧舜开儒先”,是儒学的鼻祖也。

  历史无情,青山有意。嵩县既有“有莘之野”的古称,自然有了伊尹胜迹的留存。元圣祠当其一也。历代都有重修重建,规制也不同凡响。存活在老辈人记忆里的是大清道光年间修的,有大殿,三聘堂,一德堂,有道义门等建筑,俨然座落于五龙捧圣的桑涧沟(沙沟)口。光阴荏苒,留在殿前堂下的青石上的滴水坑我窝深深浅浅,曾经的光鲜已经磨损模糊,在时间的风雨里变得苍老,变得不可辨认了……

  “欲问耕莘事,需从此处过 ”。如今走过的人,驻足观看,看到了文化厚重了吗?扪心自问,不甚了了。

  还是回到对联文本意义上来。上联“ 志耕莘野三春雨”直写伊尹出仕前在有莘国耕读,嚣嚣然而乐尧舜之道焉,一看就明白无需说明。而下联“乐读尼山一卷书”因为用典,晦涩难懂也易引起歧义误读。稍作解释于后。但是就有人据此对联说成是伊尹和孔子相提并论,等量齐观,言下之意是伊尹和孔子一样了不起;有的说孔子著了一卷书云云。真是这样吗?

  恰恰是贬低了伊尹,孔子也担当不起的。一个生于夏末,一个生于战国;一个是儒学创始人,一个是“述而不作”的至圣先师。一个济天下之难,救民于水火为宰为相建立了商朝,一个周游列国,倡导儒学,仕途坎坷;一个身体力行大同理念和谐思想,《伊训》、《太甲》片言举要,公心天下,而孔子的思想在当时“百家争鸣”中无非一家之言,执行的也并不彻底的——思想和现实的距离,不得不接受“周游列国,到处碰壁”的事实……如此还能相提并论、等量齐观吗!

  至于说“著了一卷书”也是无稽之谈。下联“乐读尼山一卷书”,实际是用孔子不忘根本,来激励后学者发奋读书有所作为。这里用典是史实和传说并举,能不能印证,不敢妄加评说。

  孔子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鄹邑(今山东曲阜市东南),为鄹邑大夫。叔梁纥的元配施氏为孔纥一连添了九个女儿,孔纥望子心切,于是续娶一妾,虽然生了一个儿子名为孟皮,却脚有残疾。所以孔纥在72岁时三娶18岁的颜征在,生孔丘仲尼。《史记.孔子世家》中说“(叔梁)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”。

  传说中在孔子出世前颜征在曾梦见山神驾着祥云,口中喃喃自语:“祷尼丘得贵子,继衰周而素王,择空桑为产地。”孔纥与颜氏遵循山神的吩咐,果然得一壮丁,即为孔子。(参见《中国文学史演义》第一册,钱念孙教授著,正中书局,1999初版)

  以上援引网络上的东西,又得不到相关的佐证,想要解读下联的真实意思实在勉为其难了。孔子应该是真实的历史存在,孔子的思想也在封建社会漫长进程中居于“主导地位”,后人不能对历史采取实用主义,也不可以虚无的态度来说事儿!“乐读尼山一卷书”,如此看来有了历史的沧桑。回到家,父亲拿出《辞海》查孔子条,查仲尼条;只是没有对“孔老二”的解释。考量这副对联的文化意蕴,丝毫看不出伊尹和孔子有多少等量齐观的成分,倒是从中读到了用典背后孔子生于尼山,而尼山又称丘山,孔子名丘,字仲尼有了根由。不忘根本,无论是祖述尧舜做学问,还是“父母者,人之本也”,都有激励勉励后学见贤思齐的向上的力量。立大志,勤学习,方能在有限的人生实现更大的理想,创造更大的自我价值。

  还回到这副对联。丁亥冬好大一场雪后,去了黄寨川的黄村。踏雪访友也是一件雅事儿。绕过大竹园,进到村里,打朋友电话已经看见他了!走了近二十里的路,心情一下轻松下来……让进院子,走到屋里,他翻开很多画谱,说着国画的派别自己的喜好,我是个门外汉,对于国画这个“国粹”知之甚少的。洗耳恭听,一种心态荡漾开来。随后,他拿出自己的画作《家乡四季美如画》、《观沧海》等等,一下子沉浸在震撼里感到了笔意画意跃然纸上,呼之欲出了……临走,提出不请之请,让他写“志耕莘野三春雨 乐读尼山一卷书”。铁锁谦虚地说,“写不好,见笑了”……写完,等着晾干,看他那认真神态,心里的感动不能言语了。1998年《白云报》登载他的《俺的家乡也如画》又令我陷入深思之中,久久不能出来。“好画家在民间”,我也算是想明白了所以然了。

  或许对这副对联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也许颇不以为然。但是,其中的文化承载也是不用赘述的。老父亲对我说,抽空把这副对子送到元圣祠去,我一口应承下来。他又拿出伊尹研究会开发“伊尹文化”的建议,说上班把这材料转交县委书记。一时无语了。其实,伊尹祠目前的寒碜寒酸,实在无话可说!历史之初的人杰,元圣、贤祖的桂冠,伊尹和他所代表的文化足以傲视千古,然而开发利用几乎等于零,作为每个伊尹故里人都觉得汗颜……文化兴嵩,河南十大文化强县,这样的功在千秋的事居然会如此不被重视?说嵩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,从哪里体现呢?那些文物一经发现就立马成了保护对象,何来开发何来历史变现金的“今古传奇”?这些话不能对父亲说的。记得有一次,说起了伊尹文化利用这个沉重话题,他脾气上来了,直说我不上心,没当成一回事儿,几乎是把我臭骂一顿!我只说尽到自己的努力,伊尹文化传承创新题目太大,实在力不从心;况且我们单位已经三个月没发工资了……一时他也不说话了。母亲说”你走吧,不要往心里去”。现在想想,心里还是疼啊!

  “志耕莘野三春雨 乐读尼山一卷书”这副对联究竟有多老?老到翻修后的元圣祠没有了道义门,老到曾经的镌刻在门上的鎏金大字渺无踪影,老到祠内房檐下青石上深浅不一的坑窝忘了岁月的沧桑……

  文化软实力,文化能看得见的。著名作家冯骥才这样说文化的含义,曰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;曰文化程度;曰一种意识形态。有点真明白的意思了,可是对于文化自己感知的又能有多少呢?

  嵩山不墨千秋画,伊水无弦万古琴。志耕莘野三春雨,乐读尼山一卷书。这是哪儿跟哪儿?这都是传唱至今的嵩州名联,合在一起不也是很好的绝句么……

标签列表